田七用法和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研末,0.5~1钱。
外用: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田七副作用
孕妇忌服
①《本草从新》:能损新血,无瘀者勿用
②《得配本草》: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者禁用
药气温,味甘微苦,及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3)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具有抗疲劳、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作用;
(4)抗炎症作用;
(5)具有免疫调节剂的作用,能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恢复到正常,但不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
(6)抗肿瘤作用;
(7)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8)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作用
历代药典对三七功效的记载
《本草纲目新编》记载:
“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气补血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红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三七(常用药用部分)
《玉揪药解》记载:
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剑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伤,一切新血皆止。”
《本草汇言》记载:
“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本草求真》记载:
“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
“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医学衷中西录》记载:
“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
虚劳)。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病下血新红久不愈(宜与鸦胆子并用),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膜烂欲穿(三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
)。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敷
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又云:“凡疮之毒在于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1912年版《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
“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张血管的作用
③治疗急性坏死性节段性小肠炎用三七研细末,每次3分,日服3次,开水送服
共治8例,治愈7例。
一般服药后2日腹痛减轻
4~5日后肠蠕动恢复
7日左右肠梗阻解除
10日基本全愈。
继续服药15天以巩固疗效
④治疗眼出血应用1%三七液点眼,每日2~6次
或先用0.5%狄卡因点眼,再加少量2%普鲁卡因于1%三七液内,一同注入结膜下,每次0.1~0.3毫升,每日1次
观察12例外伤后或眼内手术后前房出血的患者
a.出血患者(前房出血在3毫米以下)在1~2天内血液吸收
b.出血患者(前房出血在3毫米以上,不超过瞳孔中间线)在3~4天内吸收
c.出血患者(前房出血超过中间线一直到前房全积血)多在第6天左右被吸收。
最严重的全前房出血患者,都在3~6天内吸收。
应用上述溶液,不论点眼或结膜下注射,均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