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第一次全国高血压调查,15岁以上成人患病率为5.11%
1991年,第三次全国高血压调查,15岁以上成人患病率为11.19%
我国35~7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人数接近1.3亿。
结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90%心衰病人在心衰前都存在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衰的危险性增加2~3倍。
结论:高血压是心衰的一个重要基础病因。高血压病程越长,血压控制越差,出现心力衰竭的危险性越大。
2003年,我国10个省市心衰调查组调查了年龄在35~74岁人群,心衰患病率为0.9%
结论:随着年龄增高,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
高血压最早影响心脏的左心室舒张期功能,早期病人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心悸症状,其他症状不明显。但通过一系列检查可以得知,这一阶段称心功能不全。一般起病数年至十余年之后,病人才会出现典型的心衰临床症状,这一阶段称心衰。病人开始在劳累、饱食和说话过多时发生气喘、心悸、咳嗽,以后呈阵发性发作,常在夜间发生,并有痰中带血等。严重时,血压可骤然升高,发生脑水肿。反复或持续发作的左心衰竭可影响右心室功能,从而发展为全心衰竭,出现尿少、下肢水肿、腹水和紫绀加重等症状
如前所述,高血压是心衰重要的基础病因,因此,防治心衰,应从控制高血压做起,具体如下:
1、严格、长期、有效控制血压,是延缓和预防心功能不全和心衰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前提。所谓有效控制血压,是指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将血压控制达标,即收缩压/舒张压≤140/90毫米汞柱。同时,降血压也是终身治疗,有很多没有控制好血压的病人是在多年后查体时才发现心脏已经扩大。
2、高血压本身也能加速动脉硬化进程,使冠心病发病危险性增高,而后者是心衰的另一重要基础病因。因此,为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必须纠正高血压病人伴随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生活方式、肥胖、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3、由于在心衰代偿期,症状可以十分隐蔽或不典型,而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心功能减退已相当严重。因此,尽早检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心功能障碍,并进行准确的临床评估并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高血压病人应定期至专科门诊进行全面检查,了解自己的血压控制情况、伴随的其他心血管高危因素或疾病,并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这对预防和延缓心衰进程具有重要意义